案例展示
展开分类
收起分类

湿热天气时要警惕这些皮肤病

  高温与高湿交织,形成了皮肤病滋生的温床。这种三伏天特有的温度高、湿度高、蚊虫密度高的三高环境,直接导致了皮肤病发病率的显著上升。每年7-8月,皮肤科门诊量比平时增加40%以上,其中痱子、日晒伤和虫咬性皮炎构成了炎热时节皮肤病的三大主力。

  江苏省第二中医院皮肤科主任孙彩虹主任医师提醒,不同人群在天热时面临的皮肤风险存在明显差异。婴幼儿因汗腺发育不完善,更容易出现痱子和特应性皮炎的发作;户外工作者和旅游爱好者则需警惕日晒伤和虫咬性皮炎;中老年人由于免疫力下降,需要防范带状疱疹和真菌感染;而患有基础皮肤疾病如湿疹、足癣的人群,则可能面临继发细菌感染的风险,如丹毒、皮肤疖肿等。

  天气炎热时,婴幼儿娇嫩的皮肤可谓危机四伏,其中痱子和特应性皮炎是最常见的两大问题。痱子多发生在颈部、腋窝、腹股沟等皮肤褶皱处,表现为密集的红色小丘疹,伴有明显刺痛或瘙痒感。痱子的本质是汗腺导管堵塞导致汗液滞留引发的炎症反应,体胖婴幼儿和过度包裹的宝宝风险更高。预防痱子的关键在于保持皮肤干爽:室内温度建议维持在24-26℃,选择吸湿排汗的纯棉衣物,避免长时间怀抱婴儿,出汗后及时用温水轻柔擦拭,必要时可适量使用痱子粉(但不宜过量以免堵塞毛孔)。

  与痱子不同,特应性皮炎是一种与遗传过敏体质相关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,天热时可能出现病情加重。有一例8岁女孩案例颇具代表性:患儿双手掌突发密集水疱伴渗出糜烂,追问病史发现发病前曾长时间接触黏土,结合既往特应性皮炎史,诊断为疾病急性发作。许多家长存在误区,认为炎热天气应停用保湿霜以避免黏腻感,甚至改用痱子粉,这种做法极不科学。特应性皮炎患儿的皮肤特征就是干燥,保湿是基础护理的关键。每天至少全身充分涂抹润肤剂两次,尤其在沐浴或洗手后应及时补涂。

  保湿护理:选择无香料、无色素、低敏配方的保湿产品,沐浴水温控制在32-34℃,时间不超过10分钟。

  过敏原回避: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如尘螨、花粉、宠物皮屑等,特别注意黏土、沙土等可能含有刺激物的玩耍材料。

  环境控制:保持室内适宜湿度(40-60%),避免使用强效清洁剂和含人工香料的产品。

  值得提醒的是,当婴幼儿皮肤出现大面积红肿、渗液、结痂或伴有发热等症状时,提示可能存在继发感染,应及时就医而非自行用药。

  强烈的紫外线辐射对皮肤构成严重威胁,日晒伤(日光性皮炎)是户外活动中最常见的急性光损伤。日晒伤患者中60%为户外工作者及海边旅游人群,这与他们长时间暴露于紫外线下的行为模式直接相关。紫外线中的UVB主要引发表皮损伤和炎症反应,而UVA则能深入真皮,导致胶原蛋白降解,加速皮肤老化,长期累积甚至增加皮肤癌风险。

  Avoid(避免):上午10点至下午4点紫外线最强时段尽量减少户外活动。

  Block(遮挡):佩戴宽檐帽(帽檐7.5cm)、UV400防护太阳镜,穿着深色密织衣物。

  Cream(防晒霜):选择广谱防晒产品(同时防护UVA和UVB),SPF值≥30(户外活动建议SPF50+),每2小时补涂一次,出汗或游泳后需立即补涂。

  虫咬性皮炎是天热时另一大皮肤威胁。蚊虫叮咬后,其唾液蛋白注入人体引发过敏反应,表现为叮咬处红肿硬块,中央可有水疱,婴幼儿可能出现全身过敏反应。这种肉眼难见的寄生虫在湿热天气繁殖活跃,被叮咬后常出现夜间加重的剧烈瘙痒和聚集性红色丘疹,多分布于颈部、腰腹等皮肤柔嫩处。

  物理防护:安装纱窗、蚊帐,户外活动穿浅色长袖衣裤,避免在黄昏蚊虫活跃高峰外出。

  化学驱避:使用含避蚊胺(DEET)、派卡瑞丁或柠檬桉醇的驱蚊产品(注意年龄限制)。

  环境管理:清除家中积水容器(蚊虫孳生地),定期用60℃以上热水清洗床品杀灭螨虫,保持室内湿度50%。

  被叮咬后的正确处理:避免抓挠,局部冷敷缓解瘙痒,外用炉甘石洗剂或弱效激素药膏,若出现发热、呼吸困难等全身症状提示严重过敏反应,需立即就医。特别提醒,虫咬后切勿随意使用土方如牙膏、唾液等涂抹,这可能增加感染风险。

  另外,近期我国出现登革热、基孔肯雅热等虫媒传播的病例,如果有发热病人,请及时就医,主动告知医生旅居史和蚊虫叮咬史,这对医生的诊疗很有帮助。

  炎热天气对中老年人的皮肤健康构成特殊挑战,其中带状疱疹的风险尤为值得关注。这种由水痘-带状疱疹病毒再激活引起的疼痛性皮肤病,在酷暑时节发病率显著上升。超过90%的成人体内潜伏着该病毒,当免疫力下降时病毒便可能苏醒。夏季诱发因素包括:空调使用不当导致的室内外温差过大、大量出汗引起的脱水、睡眠质量下降以及基础慢性病的波动等。糖尿病患者罹患带状疱疹的风险比常人高84%,高血压患者风险也增加39%。

  带状疱疹的典型表现为单侧带状分布的疼痛性水疱疹,常见于胸腰部(故俗称蛇缠腰)或头面部。最令人困扰的是可能遗留带状疱疹后神经痛,这种慢性疼痛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,严重影响生活质量。

  疫苗接种:重组带状疱疹疫苗对50岁以上人群保护效力超过90%。减毒活带状疱疹疫苗对于免疫抑制或者免疫低下人群禁用,建议咨询社区医生接种。

  真菌感染是另一类天热时高发的中老年皮肤问题,台风季潮湿环境更使其成为重灾区。脚气(足癣)、股癣、体癣等真菌病本就常见于炎热天气时,而暴雨后湿度飙升进一步创造了真菌繁殖的温床。真菌偏爱温暖潮湿的环境,表现为环形红斑伴脱屑,边缘隆起,伴有瘙痒。足癣患者若接触污水,可能继发细菌感染如丹毒—一种由链球菌引起的急性皮肤感染,表现为界限清楚的红斑、局部发热疼痛,可伴高热等全身症状。

  足部护理:选择透气鞋袜,涉水后立即清洗擦干,趾缝保持干燥,不与他人共用拖鞋、指甲剪。

  合理用药:确诊真菌感染后规范使用抗真菌药(如酮康唑乳膏),足癣需坚持用药4周以上避免复发。

  特别提醒,许多中老年人习惯自行购买皮炎平等含激素药膏涂抹瘙痒部位,这对真菌感染适得其反—激素可能抑制局部免疫力,导致真菌扩散。当皮疹持续不愈或扩散时,应寻求皮肤科医生的专业诊断。

  值得强调的是,天气炎热时皮肤感染治疗需遵循足量足疗程原则,症状缓解后仍需完成整个疗程,避免产生耐药性。同时,寻找并消除感染源(如治疗足癣、控制血糖)对预防复发至关重要。当出现快速扩散的红斑、剧烈疼痛、发热等警示症状时,提示可能为严重感染,需立即就医而非自行处理。

  天气炎热时皮肤问题虽然种类繁多,但绝大多数都是可防可控的。通过前文的系统介绍,我们了解到不同人群面临的皮肤风险各异:婴幼儿需警惕痱子和特应性皮炎,户外活动者应注意防晒和防虫,中老年人则要关注带状疱疹和真菌感染。这些皮肤问题看似独立,实则都与高温、高湿、强紫外线和蚊虫活跃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,同时也与个人的防护意识、生活习惯息息相关。

  一级预防针对未发生问题的人群,重在消除风险因素,如控制室内温湿度、接种重组带状疱疹疫苗、规范使用防晒和驱蚊产品等。

  二级预防针对早期症状,强调及时识别和正确处理,如晒后立即冷敷、虫咬后避免抓挠、出现可疑皮疹及时就医等。

  三级预防则针对已确诊的皮肤病患者,目的是防止并发症和复发,如特应性皮炎患儿的长期保湿护理、足癣患者的足疗程抗真菌治疗等。

  最后提醒读者,虽然本文提供了全面的炎热天气时皮肤防护指导,但个体情况存在差异。当出现以下警示症状时,应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:

  皮疹快速扩散或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;剧烈疼痛或瘙痒影响日常生活和睡眠;常规处理3-5天后无改善或持续加重;患有慢性疾病或免疫抑制状态者的任何皮肤问题。

  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,其健康状态直接影响整体生活质量,值得投入足够的关注和护理,让皮肤安然度过炎热天气。